“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5月16日来到山西运城市,了解该市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培育的F型杂交小麦情况,并给予积极评价和中肯建议。
F型杂交小麦研究获得突破
水稻和小麦是世界两大细粮作物,也是支撑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粮食作物。只有保障水稻和小麦的稳定生产,才能保持人类的持续发展。作为全国主要小麦产区,我省研究杂交小麦的意义不言自明。
“中国粮食安全有两大底线,第一,粮食进口量不能超过需求量的10%,第二,水稻和小麦不能依赖进口,”运城市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主任冯树英说,“中国粮食增产的出路在于大幅度、持续地提高单产。杂交水稻和杂交小麦正是大幅度提高单产的技术。”
据冯树英介绍,世界小麦种植面积33亿亩,中国目前小麦面积为3.8亿亩,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和消费国。杂交小麦虽然是世界公认的绿色、安全、高效的增产技术,但研究难度很大,全世界研究了60多年,至今没有大的提高。
现实国情对杂交小麦提出了新需求,无数研究者也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经过40多年自主创新研究,运城市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育成了世界独特的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FA)和保持系(FB),实现了三系配套,并测配出比对照增长15%以上的小麦杂交种。科技部也将F型杂交小麦列入了国家“863”计划及“863”支撑计划。
“我们采取了近缘聚合杂交方式,把3个具有不育材料的基因重组在一起,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以美国T型不育系为参照,实现了两点突破:一是恢复度高,恢复源广,杂交种恢复度达到95%以上;二是配合力好,杂种优势强,配制的杂交种籽粒产量优势明显。”冯树英说。
袁隆平肯定“很有前途”
5月16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来到运城市,对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研究的F型杂交小麦进行考察调研。
“杂交比父本穗子明显大,穗数多,”袁隆平走进试验田,俯身查看田中培育的麦穗,“要高产,抗倒是前提。你们研究的这种小麦大概株高七八十厘米,这是显性矮秆,抗倒性还不错。”在研究中心主任冯树英的介绍下,袁隆平相继考察了观35-1、临汾3158等试验品种,并不时与同行专家进行讨论。
据冯树英介绍,F型小麦不育系制种风险小,杂交种恢复度高,还具有抗倒、抗冻、抗干热风的特点,产量比常规小麦可增产15%左右。对此,袁隆平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他说:“不育系是稳定的,有几个恢复度是好的,也有杂种优势,所以说很有前途。增产15%就可以大面积生产应用,假如一亩可以增产50公斤以上,全国3亿亩,那增产量可是不得了!”随后,袁隆平为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留下了 “加快杂交小麦研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的题词。
当被问到自己的“中国梦”时,袁隆平说:“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就是希望试验田的超级稻植株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稻粒有花生那么大。我和同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这是我真正做过的梦。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就是希望杂交水稻可以走出国门,推广到全世界,为世界粮食安全做贡献。”
建议尽快实现产业化
对于F型杂交小麦研究成果,专家组在考察后给出了评价。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罗孝和说,比之杂交水稻,杂交小麦研发难度更大,F型杂交小麦的研究是一个突破。河南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研究员郑天存认为这是一种新型的不育系,和以前的几种都不同。专家组评价指出,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选育研究成果,突破了世界上一直以远缘杂交培育小麦雄性不育系的传统方法,采用六倍体普通小麦品种近缘杂交、自交、回交、姊妹交、测交等综合杂交方式,育成具有普通小麦细胞质和细胞核,且既能保持不育又能很好恢复育性的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实现了三系配套,并且选育出比当地主推的常规小麦品种增产15%以上的杂交品种(组合),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奠定了基础,在同类研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专家们也给出了建议。“能否形成产业化,关键在于制种产量能否上得去。例如辅助授粉几次最好,这都是问题。”袁隆平说。对于F型杂交小麦“矮秆”的优势,他也提出了新的思路,他说:“高产量必须要抗倒,矮秆固然是优势,但对进一步提高产量意义不大。这时矛盾就出现了,要提高产量,就要提高株高;但株高提高之后又会倒伏。400公斤产量的水稻株高大概1.2米,小麦也许也该走走这条路,研究如何在抗倒的前提下提高株高。”
除此之外,专家组还建议杂交小麦项目研究组要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联合全国同行协作攻关,加快制种研究和强优势组合的选配、试验、示范,尽快实现三系杂交小麦的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