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作为最当令的时鲜水果进入了收获期。记者在茂名看到,压弯枝头的荔枝硕果累累,也沉沉地压在果农心头:荔枝上市时间集中,保鲜期不长,不耐储藏、易变质这些致命弱点决定了荔枝仅靠鲜销,市场压力极大,价格很难上去,曾经“丰产烂市”造成的阴影,让果农失去了本应有的喜悦。破解荔枝减产减收,增产亦减收的困局,亟待各荔枝产区超前筹划,拓宽销售渠道,以及引导资本进入水果加工业,推广鲜果保鲜技术。
现场
采摘近尾声销量仅四成
在茂名电白荔枝农场,果农曾辉告诉南方日报记者,他承包了电白农场30亩地,有900多棵荔枝树结果。预计他果园的荔枝产量超过10万斤。其中,荔枝品种早熟的妃子笑、白糖荔枝的采摘期已进入尾声,合计已销售出去4万多斤。
尽管销售出去4万多斤,荔枝仍香满园。放眼望去,只见那荔枝树冠如盖,枝叶婆娑,一团团绿里透红的果实簇拥在一起,摇曳生姿,把树枝压得低下了头,散发出诱人的甜味。“接下来就是白腊和黑叶荔枝大量上市的时间,而桂味荔枝则紧随其后。”曾辉指着树枝上一串串红艳艳的荔枝说。
“老实说,我最担心的是怕出现‘丰产烂市’。”曾辉说,荔枝作为时鲜水果进入了丰产期,各地销量亦节节攀升;随着广东和广西产区主栽荔枝品种大规模上市,市场上荔枝供应量剧增,今年的荔枝最早上市时,果场采购价有4元每斤,随着荔枝的大量上市,价格渐渐下滑至3元每斤,中间一度跌落到5角每斤。目前,价格上升到2.7元每斤。
在曾辉看来,2.7元每斤的果场采购价并不算高。匡算成本,曾辉屈指算了算:每棵荔枝树的租金、施肥,每棵树要花去100元;工人采摘的工钱要80元一天,装荔枝的框每个要去掉8元一个。果场采购价如果低于2元每斤,产量高的果农只能保本,产量低的则亏本无疑。
荔枝上市时间集中,保鲜期不长,这些致命弱点决定了,荔枝仅靠鲜销,市场压力极大,价格很难上去,最终必然伤及果农利益。
困境
水果加工业欠发达
事实上,荔枝生产地有限。70%-80%荔枝产在中国,而广东又占全国产量60%,种植面积基本保持在400万亩左右。从市场供给看,全球属于生态适宜区并能够进行荔枝栽培的地区不足10个,除广东外,生产荔枝的还有广西、福建、海南等少数省份,显著的区域性直接决定了荔枝主产区在市场供给上的垄断,这就是广州乃至珠三角地区独特的优势。
为何仍没有化解果农存在“丰产烂市”担忧?陈惠文认为,荔枝采摘后保鲜技术没有得到普及应用,给荔枝贮运和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
茂名泽丰园农产品公司的负责人林波告诉南方日报,在早熟品种中,由于白糖罂的果皮较薄,一般只供应福建、湖南、江西等地,妃子笑则供应到北方,也出口到加拿大等国。如今,茂名荔枝的仓库冷鲜技术十分成熟,他们公司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开发的保鲜技术,一般冷冻储存时间可达50天。但因为厂房建设成本等因素,目前该技术并没有得到全面推广。
此外,茂名虽为荔枝及众多南国水果产区,但是水果加工业欠发达。目前加工的产品主要有荔枝干果和荔枝酒,农产品加工能力不足,无法囤积这么多丰产的荔枝。而茂名加工荔枝干,传统方法是利用太阳生晒和用火烘焙。据介绍,电白县种植荔枝接近40万亩,不仅仅在茂名,荔枝亦是广州市的最大宗水果,种植面积近50万亩。
广东省荔枝产业协会会长薛子光坦言,广东荔枝的科技投入主要是栽培与保鲜技术,目前没有一个部门研究荔枝的营养成分、药用价值及品种基础研究等,更谈不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高科技加工工艺研究。
建言
建立公共技术研究平台
广东荔枝加工产业为何难以形成规模?在薛子光看来,目前广东荔枝加工的总体规模比较小,产品主要有荔枝干、荔枝罐头和荔枝酒。主要是企业技术研究与市场开发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技术研究力量不足,市场推广力度薄弱,无法引导消费潮流。企业投资效益无法体现,银行观望,国际金融资本更不敢贸然进入,导致产业资源的巨大浪费。
此外,政府虽然在荔枝的种植、加工、科研等方面投入了不少的资金扶持,但由于没有统一的协调和明确研究方向,研究技术攻关脱离市场实际,仅对保鲜和低价值加工科研投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要使广东荔枝夕阳产业转化为朝阳产业,保证果农有稳定的收入,就必须有规模吞吐能力的荔枝加工企业作产业支柱。”薛子光认为,虽然目前广东有部分生产如荔枝干等粗加工产品的企业,但其所能消耗的荔枝是杯水车薪。只有将鲜果大部分用于精深加工,再精挑细选出高档优质鲜果进入全球冷链配送,才是解决广东荔枝产业的根本出路。
他建议,统筹建立公共技术研究平台,广东荔枝产业政府多年投入科研扶持经费,但没有取得明显成效,近年都没有荔枝科技项目计划。要通过协会建立公共研究平台,彻底解决共性技术问题,为产业企业提供无偿示范服务,使产品质量统一达到国际食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