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茬瓜早已卖完,晚茬瓜还是瓜娃娃
“70后”张山,从周口农村老家出来打拼,多年和土地打交道,大规模开始种植西瓜已有3个年头。如今,他扎根在郑州市惠济区乡河湾生态农业园,在这里种了200多亩瓜。
“200多亩西瓜,产量少说也要100多万斤,如果集中上市,市场一下子消化不了。”他的经验之一就是“多茬口”种植,每隔一周种20亩,延长销售时间,减少市场风险。
昨天上午,大河报记者来到张山的瓜田里,这里正上演多茬西瓜之间的“接力赛”:早茬瓜已于5月底、6月初上市,瓜秧已枯萎;不远处的另一片瓜田里,西瓜已长成一二十斤的大个头;再向前,另一块瓜田里,绿油油的瓜秧里,结出的西瓜“娃娃”才手掌大(如图)。
种瓜之初,张山就错时、多茬口种,一次上市10多万斤,可以很好地被市场消化。早茬瓜上市时,每斤一块多。眼下是集中上市期,每斤五六毛。不过,对将于八九月份上市的西瓜行情,张山颇为乐观:“到时候瓜少了,应该能卖个好价钱。”
多渠道销售,东边不亮西边亮
种出来的瓜咋卖出去?对很多瓜农来说,除了低价批发或者拉到城里去卖,别无他法。而张山的套路,则是多渠道互补的“组合拳”。比如通过亲子活动、QQ群、俱乐部等牵线搭桥,动员市民到地头品尝、采摘,西瓜口感好,品尝后大家都乐意买,这样的销售能占四成。此外,还发动单位组织员工来采摘,再销三四成,其余的则通过商场超市销售。
“卖瓜要多层次营销,不能一棵树上吊死。”这是张山的经验,也是教训。他说,有些瓜农种得不多,产量没这么大,不管种多种少,都需要重视消费者“口口相传”的宣传功效,一个人吃了说好,就能带动周边更多的人来买。
原生苗农家肥,产量可以少品质不能不好
“不是大家不喜欢吃,也不是不愿意掏钱买,而是难吃到像以前那么好吃的西瓜。”对于卖瓜难的抱怨,张山也表示,希望有的瓜农多一些反思。他说,卖瓜要重“品”:品质是前提,品牌是前景。
张山相信,只要西瓜好吃,肯定不愁卖。要确保品质,要有足够的定力,甚至要肯“舍”。他种瓜用的是原生苗,肥料以农家肥为主,这样做亩产量比用种苗、用化肥要少收成4000斤,成本却增加近一倍。但是,用“土”方法种的瓜,味道甜,更天然,品质好,价钱也好,最终算起来,卖钱也不少。
张山特别说,一部分瓜农采用的嫁接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好的方面是,有的可以让西瓜更抗病、更适应长途运输、更高产,但也会影响口感。他宁愿追求口感而放弃高产,让西瓜更好吃。
眼下很多人追求高产,忽视了口感,让一些瓜农受到牵连。
“有了好品质,打造好品牌也很重要。”张山觉得,下一步需要打品牌、为西瓜树形象,就像上海的麒麟瓜一样,价钱虽高,但消费者乐意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