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我国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现状堪忧、触目惊心
现阶段综合利用问题,可归结为三类情况,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第一类,农业生产副产物综合利用问题。主要产品有秸秆、残次果、菜叶菜帮、竹藤副产品等,主要表现是多数农户对副产物简单处理、随意丢弃或焚烧。以冬小麦秸秆为例,小麦收获后需要尽快播种二季作物(如玉米、花生等),若采取单一的粉碎还田方式,常会影响播种和出苗率,所以农民宁愿采取焚烧方式,承担受罚的风险。此类现象的主体是农户、合作社等初级生产者,问题集中在资源浪费、收入流失、环境污染甚至公共安全事件。
第二类,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问题。主要产品有稻壳、米糠、麸皮、饼粕、油脚、果皮、果渣、菜渣、蔗渣、畜禽骨血、皮毛、内脏、动物脂等,这些副产物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仍是可增值的加工原料。但一方面由于工艺落后、装备简陋,只能低值化处理。如目前多数花生高温压榨后,饼粕中蛋白质严重变性,只能用作饲料或肥料,导致花生中25%的蛋白质被浪费;如果采取低温压榨工艺,饼粕中蛋白质加工成蛋白粉可售价7000元/吨,加工成花生浓缩蛋白可售价1.2-1.5万元/吨,加工成花生多肽可售价2.6万元/吨。另一方面由于副产物收集、运输、储存有难度,投入产出比不大,多数企业将其作为燃料、饲料或直接丢弃。如多数榨汁企业都视果渣为没有价值的剩余物,随意堆弃在厂区及周边。此类现象的主体之一是广大中小企业,问题集中在副产物物腐烂变质引发环境灾难,增加社会处置成本。主体之二是新兴的综合利用企业,问题集中在收集成本高、加工链条短、增值空间小。
第三类,农产品加工废弃物无害化处理问题。主要表现是加工产生的浸泡水、清洗水、废气、废渣等。如全国上万家淀粉加工企业吨产品用水比例是拥有先进设备企业的3-4倍,后期排放水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维生素等成分,如果购置昂贵的环保处理设备,企业难以承受,如果不处理排放,则面临严厉处罚。
从涉及面广、关联度大的主要行业和品种看,突出的是四类现象:一是大宗农产品的粗放加工利用。广大加工企业多数采用传统工艺。如稻谷的一级磨制、油料的高温压榨、玉米淀粉的湿法加工等等,直接导致产品优品率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二是秸秆、果皮、果渣等的弃用。焚烧事故与事件仍是环境质量和交通安全的一大隐患。尽管秸秆养畜还田、制造草毯、发电、提取酒精等技术已经过关,但由于投入大、产出低,产业化进展不快。三是副产物资源的低值化使用。目前粮食加工副产物1.8亿多吨,水果的皮、渣、籽、壳、核等总计达3000万吨,是生产食品、药品、保健品、能源、化工等产品的好原料,但多数只是作为肥料、饲料等低值化处理。如米糠综合利用比例不足20%,与国外相比,日本达到90%,印度达到50%-70%。四是加工废弃物的随意排放。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平均耗水量是发达国家的3倍以上,由于能耗偏大、排放偏高、污染偏重,往往建一个加工厂就增加一个污染源。一些不宜食用的副产物(骨、肺、腺体、胰脏等)被遗撒到城市下水道、河流、湖泊、海洋、废弃井矿、采石场或山洞等,污染水体,导致水生物死亡,还会产生臭气,影响居民生活。
客观分析成因并结合变化规律看,目前我国综合利用领域问题和矛盾仍然在积累和发展,甚至有加重之势。
(一)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逐年增加,但综合利用能力建设严重滞后。据专家测算,我国玉米和秸秆(按干物质计算,下同)比例为1:1.2,稻谷和稻秸比例为1:1.1,小麦和麦秸比例为1:0.8。总产量扩大的同时,副产物也逐年刚性增加。目前,这些副产物有的作饲料、肥料和燃料,但绝大多数被丢弃,综合利用配合严重不协调。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日益迫切,但大量经营主体缺少综合利用意识。许多经营主体只认为作物果实、动物肉类等是农产品,不把副产物作为农产品,只注重主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不注重副产物的加工及利用。农业和加工业发展规划方面,综合利用问题仍是忽略地带。
(三)产业聚集和产业关联进展缓慢,客观上不利于综合利用企业成长和产业壮大。综合利用本应是一个急待开发的富矿,但由于产业集群化不够,企业关联性差,副产物不集中,缺乏专门企业加工或收购,未能形成市场行情,而进入市场环节和餐饮环节的废弃物又不能很好的回收,无法进行加工副产物的规模化加工利用,因而综合利用也很难从农产品加工业中分工分化出一个新的独立支系。
(四)技术创新走不好“最后一公里”,大量的技术储备没有形成现实生产力。由于综合利用研发的技术与装备脱节,产业化程度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许多科研成果被搁置;同时在科研上对综合利用领域立项少、立项参与度低,仅有的副产物转化生产的食品、保健品、医药产品、化工产品和建材产品等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较弱。
综上所述,现状堪忧,触目惊心,我国每年大约产生7亿吨秸秆(按干物质计算),加工副产物5.8亿吨,这些副产物合理利用率平均不到40%,随意丢弃腐烂变质或直接燃烧污染环境的约占60%,不仅造成了农民收入和企业效益大大降低,而且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二、加强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科研单位利用现代生物、膜分离、超界萃取等技术,加快了综合利用研发并取得了一批成果,若使这些成果加快转化应用,可以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一举多得。
(一)满足农产品加工品有效供给的一大支撑。我国农业资源有限,资源刚性约束不断加强。通过综合利用,有利于拓展食物资源,起到消峰平谷的效应;有利于开发副产物中碳氢氧等能源资源,缓解能源紧缺;有利于开发副产物中的工业元素,生产各类食品、医药保健品、化工品等工业产品。据专家测算,若把我国7亿吨的秸秆以50%作为能源加工利用,就相当于再建一个大庆油田(年产4000万吨原油和33亿立方米天然气),若把30%的秸秆和70%的粮油果菜副产物作为饲料,按照每亩生产干苜蓿1吨计,相当于新增5.8亿亩土地,产值可达7500亿元。
(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一大措施。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经十分脆弱,粗放式加工业发展走到了尽头。通过综合利用,把农产品资源“吃干榨净”,使其物尽其用,有利于利用副产物有机特性,形成一举多得的农业循环链;有利于将大量原本被废弃的副产物作为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减少最终废弃物排放量;有利于搬掉秸秆、残次果、动物骨血等农村常见的巨量副产物这“几座大山”,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三)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的一大来源。当前,低水平的资源利用或废弃成为企业、合作社和农户节本增效、提质增收的巨大障碍。通过综合利用、变无用为有用、变一用为多用、变废物为宝物,有利于提高农产品二次增值效益,实现农产品副产物多重转化增值和农民多层次增收,在每个链条的每一个链节上分化出更多新的就业岗位,为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提供便利。
(四)催生高附加值企业的一大产业。许多国家实践证明,副产物加工的价值和效益都远远超过主产物。通过综合利用,有利于在不增加农产品资源总量的基础上,分化裂变出综合利用新产业;有利于带动综合利用各领域的发展,完善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建设;有利于将园区企业进行首尾相连、上下游衔接,打造产业集群。如黑龙江鹤岗万源稻米加工园区,应用稻壳生物发电和米糠制油技术,2013年加工水稻31.8万吨,在大米加工亏损的情况下仍盈利2183万元。
(五)实现高品质食物生产的一大抓手。副产物的随意晾晒摆放已经成为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重大隐患。通过综合利用,有利于净化农产品加工生产环境,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有利于促使企业统筹谋划主产品和副产品的加工,防止副产物直接流入市场;有利于加快副产物制品标准化进程,促进副产物制品的市场营销。
三、启动实施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提升工程必须多措并举、注重实效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能力建设迫在眉睫,应尽快启动实施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提升工程,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解决副产物随意堆放处置的乱像,扭转综合利用方面的不利局面,全面提升综合利用水平。
在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上,要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政策,创新机制,强化“循环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三大理念,发挥市场决定、政府引导和企业主体的作用,以涉及面广、关联度大的主要行业和品种为主阵地,以典型示范为引领,加大政策扶持,加强技术研发和装备升级,强化舆论导向,促进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的产地资源化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培育壮大更多的以低成本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的加工业态,努力将综合利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一)基本原则。一是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产品加工综合利用投资大、运行难、见效慢,目前属于农民投不起,企业不愿投的起步阶段。要逐步建立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金融资本撬动的多元投入机制和政策体系,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调动企业和农户的积极性。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同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千差万别,同时也存在季节差异和区域差异。要通过分类指导,探索不同产品、不同季节、不同种类、不同区域的农业副产物和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的发展途径。三是产地加工、循环利用。目前副产物收集、前处理和运输等生产成本持续上升,越偏离产区,生产成本则越高。要确定综合利用的合理半径,着眼于产地加工能力建设,以及产业链融合,建立多种综合利用模式。四是示范推广、宣传推进。目前多数加工企业负重运行,投资发展副产物综合利用确有难度。政府要加大示范推广力度,重点在示范点、示范设备、示范企业创建上下功夫,扶持企业改造旧工艺,增加新设备。同时,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形成点创新、线模仿、面推广的格局。
(二)主要任务。一是秸秆等农业副产物的循环利用。坚持资源化、减量化、可循环发展方向,促进综合利用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有机结合,促使种养业主体调整生产方式,使副产物更加符合循环利用要求和加工原料标准;通过技术指导和服务,把副产物制作成饲料、燃料、酒精、肥料、基料、微生物菌、草毯、沼气等,起到综合利用、转化增值、改良土壤、治理环境的作用。二是加工副产物的全值利用。通过开发利用其丰富的营养成分,除用作食品、营养提取、饲料、肥料等之外,要加大投资力度,增加精深加工设备,增加其开发利用深度;通过与中小企业建立副产物收集、处理和运输的绿色通道,实现加工副产物的有效供应和加工。三是加工废弃物的梯次利用。通过采用先进的加工技术,对废弃物中的有用物质进行梯次利用,吃干榨净,实现零排放;通过推广应用环保技术,购置环保设施设备,加大废弃物处理力度,实现加工企业的清洁化生产;通过严格执行环保要求,加大监管力度,杜绝二次污染。
(三)2015年重点措施。可概括为“六个一”:
第一,确定一批主攻方向和精准发力点。科学选择一批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品种和重点环节,研究最经济、最有效的处理路径,确定短中期突破目标。
第二,筛选一批成熟技术、设备和装备。集成、示范和推广一批秸秆、稻壳米糠、果皮果渣、畜禽骨血等综合利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装备向生产力转化,达到强化综合利用意识和普及技术设施装备的目的。先期通过工程、设备和技术的组装集成,在秸秆微生物腐化有机肥及过腹还田、稻壳米糠、等外果及皮渣、畜禽骨血等加工综合利用环节进行重点建设。
第三,推荐一批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按照节能、减排、清洁、安全、可持续要求,制定推荐标准,推荐一批全国农产品加工综合利用示范企业、示范园区、示范县,树立一批标杆,通过各类媒体,深入宣传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积极引导社会舆论,营造共同关注、协力支持综合利用的良好氛围。
第四,制定一批产品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加强副产物制品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等,完善产品标准、方法标准、管理标准及相关技术操作规程等,建立副产物加工标准体系并贯彻执行。
第五,健全一个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各类服务机构,开展行业调查、产业规划、诚信体系、技术咨询、人才培训、质量认证等方面开展综合利用各项服务。
第六,争取和创设一批政策。争取制定一批涵盖财政、税收、投资、信贷、保险、用电、用水、用地、运输的政策体系:1.财政支持。按照公共性、公益性要求,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中将农产品加工综合利用置于优先领域,重点支持;设立农产品加工综合利用财政专项,通过工程化措施、项目化投入,对企业综合利用设施和装备投入实行30%政策性奖补,对企业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循环增效进行专项财政补贴。2.税收减免。除按照农产品执行外,对开展综合利用的企业减免税收,对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环保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3.贷款贴息。对企业综合利用技术设施装备改造升级贷款给予30%的贴补。4.创新金融服务。进一步完善“定向降准”等政策,将农产品加工综合利用企业列入国务院办公厅“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持续提高存货比”的政策支持范围;开展联合担保、订单质押,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综合利用项目的支持;加大风险投资力度,采取多种资本运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