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产品信息网欢迎您! |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白酒业进入深度转型期 产能扩张势难消化

分享到:
发布日期:2013-06-14  浏览次数:1607
核心提示:5月16日,贵州茅台在年度股东大会上透露,茅台今年1月至4月销售量下降了23.8%。贵州茅台董事长袁仁国表示,产品价格下滑是事实,少数经销商信心不足,公司已经采取启动消费转型(由公务消费转向大众群体消费)和“顺价保量,控量保价,系列酒薄利多销”两方面的措施以相关公司股票走势山西汾酒27.41+0.401.48%泸州老窖24.87-0.18-0.72%五 粮 液21.48-0.74-3.33%酒 鬼 酒18.76-0.95-4.82%方正证券6.64-0.40-5.68%实现销量和价格稳步增长。

5月16日,贵州茅台在年度股东大会上透露,茅台今年1月至4月销售量下降了23.8%。贵州茅台董事长袁仁国表示,产品价格下滑是事实,少数经销商信心不足,公司已经采取启动消费转型(由公务消费转向大众群体消费)和“顺价保量,控量保价,系列酒薄利多销”两方面的措施以相关公司股票走势山西汾酒27.41+0.401.48%泸州老窖24.87-0.18-0.72%五 粮 液21.48-0.74-3.33%酒 鬼 酒18.76-0.95-4.82%方正证券6.64-0.40-5.68%实现销量和价格稳步增长。

无独有偶,5月17日,从召开的2013贵州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上得知,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受宏观经济和有关政策影响,作为贵州省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的白酒产业市场低迷,影响了全省工业经济增速,特别是茅台集团增速下滑,直接拉低了贵州省白酒工业增速。

经过近10年疯狂的高速增长之后,白酒业终于还是在去年开始迎来了调整期。很多人相信,任何行业都不会出现持续高速扩张而没有低潮的态势,茅台和贵州白酒市场的情形仅仅是行业的缩影而已。白酒业目前的种种迹象表明,行业已经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次产能过剩的泡沫,未来势必承受价格下跌、效益下降和行业洗牌等一系列考验。

产能扩张势难消化

过去几年,国内主要的白酒产区和酒企,不仅实现了产量的快速增长,同时其对未来产能的规划也是相当激进。

2010年,白酒业的产量达到891万千升,已经超过了1997年801万千升的历史最高值。2011年,白酒业的产量达到1026万千升,提前超额完成了中国酿酒产业“十二五”规划设定的“全国白酒总产量将达到960万千升”这一目标。

按照方正证券的统计,茅台、五粮液、洋河、泸州老窖、山西汾酒、今世缘、杜康、口子窖、宋河等28家知名酒企,2015年规划收入合计为5525亿元,远远超过“十二五”初(2011年)的127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4%;而按中信建投的估算,届时整个白酒行业产值将突破1万亿元,这一数据是2011年(3831.27亿元)的近3倍。

根据目前主要产区和企业的产能规划速度,按最保守的估计,如果2015年全国白酒产量较2011年(1025.6万千升)增长1倍,即达到约2050万千升,按照1瓶酒500毫升换算,就是410亿瓶白酒,再按照约4亿的白酒消费群体计算,则每人每年需消化约103瓶白酒,也就是不到4天就要喝一瓶,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据。

可见,白酒业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已经不是某些人所说的“适度的产能过剩有利于行业竞争”这种地步了。未来几年,现有的产能一旦释放,行业将面临产能如何消化的难题。

营销界专家卢泰宏也表示了同样的观点,根据他掌握的数据,目前白酒行业的产能过剩大约为50%左右,将使企业资金和经济效益受到很严重的拖累。

企业经济效益下降

业内普遍认为,多年来白酒业产能规划冒进,品牌企业产能扩张速度极快,产能集中释放后,白酒企业不仅销量增速下滑,价格下降,由于库存压力增加导致的销售费用也可能增加,收入和利润增速将明显放缓。

过去几年,受益于行业的高速增长,白酒厂家和经销商从来都不担心库存问题。但随着销售形势急转直下,经销商原来在行业高峰期积累的库存成为一种累赘,加上新的销售任务如期而至,导致其库存进一步积压。有部分经销商因为迟迟找不到解决办法而不得不考虑退出行业的可能。最近,郎酒及其经销商即因为库存问题而面临巨大压力。据称,过去几年郎酒的高速发展主要是依靠向经销商压货而实现的,随着行业形势的变化,这种模式注定难以为继。这几年经销商的库存压力越来越大,到今年甚至有部分经销商的库存可以卖三年。

库存积压之下,经销商即便以低价也没能换来销量,结果就是量价齐跌。尤其是昔日火爆的高端白酒市场,销量急剧下滑,团购渠道、政务消费最为明显。据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总队的调查数据,四川白酒价格从2012年5月开始略有下跌,至今价格持续走低,其中今年1月~2月成都、南充等地名酒销售量同比减少50%~60%,价格全面下降。再以一向被视作行业风向标(至少是高端白酒风向标)的茅台为例,曾售价2000多元的53度飞天茅台,在北京、上海、贵州、河南等主要销售区域,近期价格已跌至830元/瓶~900元/瓶,更甚者最低价已经跌破800元/瓶。由于价格下跌幅度太大,据称茅台的二批三批商已基本无利可图。

今年一季度,上市酒企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增幅明显放缓,比如五粮液和洋河营收增幅分别只有5.41%和6.06%,更有5家公司(酒鬼酒、水井坊、皇台酒业、沱牌舍得、泸州老窖)营收和净利润均出现负增长。一季报数据显示,上述5家酒企净利润分别下滑91.50%、36.79%、33.08%、48.48%、11.64%。堪称行业“晴雨表”的预收账款也普遍缩水,数据显示,上市酒企一季度的预收账款同比下降了41.45%,包括贵州茅台、五粮液两家龙头企业在内,有5家企业的降幅超过50%。

受限于行业形势,上市酒企只得调低增长目标。最近一向高高在上的茅台也不得不采取薄利多销的政策。5月16日,贵州茅台在股东大会上表示,公司对茅台系列酒只报5%以上的利润,而在此前,茅台要求保证至少18.3%的利润。

经销商的利润也被大幅侵蚀。价格上涨,尤其是节假日价格上涨曾经是经销商盈利的常用手法。但目前经销商因为库存压力不得不降价销售以求回笼资金,低层级经销商的效益受损尤其严重。有券商通过调研后发现,个别品牌的部分经销商已经出现亏损。华泰证券研究院调研后分析,自今年年初以来五粮液一批价就开始逐步回落,4月部分地区五粮液一批价已经跌破600元,与出厂价形成倒挂,部分经销商出现亏损。其实,早在去年年中,茅台董事长袁仁国就曾表示,从整个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来看,希望经销商少赚一点。

如果从行业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此轮调整期酒企出现大规模利润率的下降甚至负增长恐怕也是难以避免。

最近,国泰君安在《以史为鉴,观行业未来趋势》报告中指出,“从历史上看,行业景气下滑阶段白酒企业收入、利润增速迅速回落,并且大面积出现负增长”。根据国泰君安的统计,在1998~2004年的行业低潮期,11家上市酒企当中,只有贵州茅台始终保持了净利润正增长,但增幅波动很大(2003年净利润增幅为最高值47%,2002年增幅为最低值15%),其余的10家酒企当中,水井坊从2000至2003年净利润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到2003年其净利润甚至出现了1253%的大幅下降;至于金种子、古井贡酒也出现了941%、503%的惊人降幅。国泰君安认为,1997年~2002年,行业整体处于负增长状态。

换句话说,在行业高峰期涌入的大量业内外资本,最终很可能以低收益乃至负收益收场。

调整期比上轮短两三年

塑化剂事件、限制“三公”消费和禁酒令等事件和政策固然对白酒业的形势产生了直接的不利影响,但这些因素并非行业步入调整的根本原因。

有业内专家即表示,“塑化剂事件只是白酒业销售压力的一个宣泄口”,行业的真正危机是产能过剩。知名市场战略专家路胜贞也表示,“塑化剂只是适时地戳穿了白酒的泡沫”,并对白酒业持续不断的扩张和需求的萎缩表示担忧。过去几年,白酒业经历产能的快速扩张,未来供过于求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巅峰期量价齐升的种种繁荣景象将难以再现。

比如,对于过去几年白酒价格超越楼市的增长速度,很多人都表示过“酒价虚高不是秘密”的观点。此前就有业内人士表示担心:酒价虚高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囤酒、炒酒乃至收购酒厂,一旦市场需求放缓,大量泡沫就会破灭。贵州东方酒业有限公司副总李俊飞也表示,白酒行业景气度顶峰已经过去,高端白酒价格将理性回归。

又比如,白酒业上市公司的市值也一直名列前茅。数据可以证明这一点,截至2013年5月21日,贵州茅台、五粮液A股流通市值分别为2024.7亿元、892亿元,分居沪市第9位、深市第2位,超过上汽集团、中信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建筑、大秦铁路、长江电力、中联重科、中煤能源、长安汽车等金融、汽车、能源、基建类大盘蓝筹。对于白酒上市公司如此之高的市值,曾经有投资人士即表示,“美国占据市值榜前列的都是高科技企业,在我国白酒拥有这样的地位令人称奇,难道喝酒能够强国吗?”

除了虚高的酒价、市值,白酒业的需求泡沫、品牌泡沫以及重营销、轻质量、浮躁浮夸、恶炒概念等不良习气,各种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的因素都需要行业自身经过较长时间去调整和修正,惟有如此,白酒业才能迎来涅槃之后的重生。

白酒业的产能过剩也必然会引起行业内的重组、并购及洗牌、分化,从而重塑市场竞争格局。从历史经验来看,在1998年~2004年的上一次行业低谷中,大批小酒厂纷纷转产或倒闭,一些风光一时的酒企走向没落,典型的如以秦池、孔府家为代表的山东军团。白酒品牌营销专家何志莲即认为,非理性的产能扩张,在遇到消费环境趋冷的时候,就会显现出产能过剩的问题,而产能过剩将会推动酒行业的重组及并购,以生产基酒为生的企业,将会首先受到冲击。

目前,市场已经体现出产能过剩的种种迹象,即便是最乐观的业内人士也认为,此次行业调整到位至少需要2~3年时间。而去年行业刚显示出调整迹象时,有部分业内人士还乐观估计行业调整期会很短暂,但是行业形势的发展超出了他们的意料。

有媒体通过对贵州仁怀、四川宜宾、泸州、古蔺前后持续数月的调查,以及与当地白酒上市公司、普通酒厂高管及一线员工、各大经销商和当地政府部门、酒业协会人士进行访谈了解到,这些人士普遍认为行业已经进入了长达3~4年的调整期。实际更严重的是,整个白酒“金三角”地区新增产能还在不断上马,产能还将呈跨越式增长。

更有业内人士根据白酒业的发展历史,认为白酒业此轮的调整期至少为4年。其原因在于,上一轮的调整期持续6~7年,不过白酒业发展的波动频率在变动,而城镇化也将成为驱使行业重返正规的引擎,因此此次调整时间应该比上一轮短。

从最后的结果来看,白酒行业经过洗牌,真正的优质品牌,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的确可以笑到最后。然而,一旦调整时间持续数年,行业的最终稳定必然以行业的波动为代价,包括产量、价格的起落以及大量企业的退出或转产等等。其间,资源的浪费是难以避免的。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放大字体  ]  [ 缩小字体   ]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